首页 >> 新闻资讯 >>近期活动 >> GCIC名家论坛顺利落幕:ESG与可持续发展
详细内容

GCIC名家论坛顺利落幕:ESG与可持续发展

2024年3月16日,由全球气候创新中心(GCIC)主办的“ESG与可持续发展”名家论坛顺利落幕。本次论坛,我们有幸请到了四位该领域的专家,他们分别是:北京绿妍公益发展中心的资深项目研究员陈蓥婕老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可持续金融科技工作组专家及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中心(SPRU)的陈钰什博士;深圳市跨境股权投资专委会联席秘书长,“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秘书长,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金融科技师分会会长李凯博士;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和中国知名绿色投资专家郑洪涛教授。


本次圆桌论坛主要议题为新兴趋势与机遇、气候变化挑战、政策制定与社会参与,主要讨论如何通过ESG整合与推动来支持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ESG可持续投资提高气候韧性,社会各界如何积极参与来推动社会变革等话题。


image.png


论坛内容回顾

Topic 1:新兴趋势与机遇

陈蓥婕老师从非盈利机构的角度对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重要性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观察。她认为,ESG不仅是企业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的思维范式转变,也是应对环境挑战和资源枯竭等生存困境的关键。然而,当前ESG在市场中的价值尚未被完全认同,环境与社会领域的风险没有得到系统性评估,行动效益也未被量化。为了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机遇,需要明确ESG相关的风险,并将其纳入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同时借助政策激励和经济工具,鼓励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可持续发展领域。


陈钰什博士深入探讨了ESG整合在投资策略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其在投资分析决策中的关键作用。他分享了ESG新兴趋势的四大创新维度:理念、技术、能力和产品。联合国在推动ESG概念中起重要作用,强调公司治理的先决性。全球ESG资产持续增长,突显其投资重要性。ESG分析对企业和金融机构提出新要求,需通过ESG主题管理风险并证明贡献。气候金融科技是金融体系改进的关键,助力地球脱碳目标。此外,转型金融和自然金融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趋势,关注高碳行业转型和自然资产价值化。


李凯博士强调ESG投资需回归第一性原理,资金方和资产需配合,形成正循环和激励。GCIC平台汇聚专家与公众,形成共识,对系统演进至关重要。同时,需总结采用ESG策略的案例,评估其有效性。转型需外力支持,包括政策和科学研究。金融机构应利用研究成果优化投资模型,实体企业需有效运用ESG资金改善运营。金融科技基础数据需加强,言行一致、激励相容是关键。新技术应用带来风险,需警惕并避免负向影响,确保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稳健推进。


郑洪涛教授认为ESG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但伴随挑战。需遵循ESG理念,理解社会现象。抓住ESG机遇的企业在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而未布局者面临风险。他以绿色甲醇项目为例,强调ESG投资涉及产业链整合,前景广阔。大家需要在宏观上关注国家政策,中观上协调产业投资,微观上关注技术方法和实践。ESG在生态环保领域尤为重要,他期待未来在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能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公众理解ESG应用,如绿色餐巾纸,代表大趋势良好但仍有不足。


Topic 2:气候变化挑战及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

陈蓥婕老师指出,气候变化风险对金融业的影响是通过实体经济传导的,主要涉及物理和转型风险,尤以物理风险在韧性或适应性方面表现突出。当前,气候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被低估,许多受影响的部门及其风险未被充分考虑。同时,气候变化影响降水,进而影响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表现及电力设备成本。在做气候风险评估时,还需加强隐性损失的评估和考量。应对风险管理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对风险意识和认知不足,缺乏衡量和量化风险的方法,以及适应和韧性提升措施的模糊性。此外,将气象数据与生产经营活动挂钩并建立预测模型也是未来需努力的方向。在ESG框架下,需构建更全面的评估框架来综合考虑环境和社会影响。社会及利益相关方在参与适应和韧性项目时,需考虑地区差异,并重视社会组织、社区和个人的参与,使决策过程更包容。个人也应建立应对和风险意识,掌握基本气候知识和避险意识,降低脆弱性并提高适应能力。


陈钰什博士指出气候变化的挑战包括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物理风险主要涉及气候灾害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实体资产、基础设施、企业表现产生冲击,同时加剧了健康风险,影响重大工程建设和自然系统韧性。转型风险则源于政策和技术变化导致的行业格局和商业模式变革,影响企业营收和资金成本。在气候风险分析中,需综合考虑企业、金融机构和宏观金融稳定层面,但现有模型和数据支持不足,可能低估风险。应对挑战时,ESG实质性分析尤为重要,需要关注与气候变化适应最相关的议题,增强基础设施韧性,结合灰色和绿色基础设施。ESG评级需更关注实际议题和风险披露,以创造财务回报。利益相关方需共同参与,非盈利组织在社区建设和促进金融机构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对绿色和转型项目的认知,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


李凯博士强调私募阶段创新企业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但相关数据匮乏。应关注整个体系中较弱的环节,并着眼于中长期机制体制的建设和完善,以取得更好的边际改善效果。同时,政府参与立法、标准制定等方面至关重要,但需关注政策的可持续性,加大短中长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议题资源分配的力度。在立法决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应被重视,并需要强有力的代言人持续发声呼吁。他深入探讨ESG中的S部分,即社会影响。孤独症患者的家庭困境突显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需要跨金融机构的系统解决方案。与E(环境)相比,S和G的问题更为多样,资源分配需更加审慎。战略性ESG与国家和企业竞争力息息相关,需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体系。ESG教育应贯穿全生命周期,从娃娃抓起。此外,当前数据计算的能源开销巨大,需跨领域解决可持续性问题,避免引入新问题。在AI和数据应用上,也需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和质疑。


郑洪涛教授纵向探讨了ESG的风险风控观及共同应对策略。风控观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尤其环境领域,是蓝海但竞争激烈。在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需科学判断过程与可能性。全球ESG观念与政策统一性是挑战,我国应以市场、经济、金融方式应对。风控是选择和利益交换的过程,需结构性引导而非仅依赖政策。承受所选方式方法的能力是关键,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等领域。在不确定性中,需匹配金融投资、产业投资与技术研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郑教授提出应对的三大建议: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行为,政策的引导性明确方向,以及经济和金融的拉动性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最后,他感谢GCIC等活动提供资源和支持,并指出前瞻性研究和基础技术建设对实务工作至关重要,希望未来有更多专题交流和专家支持,推动ESG领域的深入发展。


Q&A环节

image.png


Question:作为一个青年想要在这个方向上去投身自己,想要去贡献自己,在这个领域上去发展自己的职业,希望请各位老师、博士和教授给予一些对青年的鼓励和指导。

陈蓥婕老师认为可持续领域就业前景广阔,建议青年积极参与并考虑多种机构类型。陈钰什博士强调职业发展中梳理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可持续大潮中从多个维度切入。李凯博士指出职业体系与时俱进,建议终身学习和及时行动,为形成职业做出贡献。郑洪涛教授分享了在职业教育中培养通用人才的经验,强调ESG和会计作为通识的重要性,并指出任何岗位都应关注学习。


本次论坛围绕气候经济、可持续经济、ESG投资与整合展开深入探讨,讨论领域内的热门问题、机遇以及挑战。四位专家从新兴趋势与机遇、气候变化的挑战及利益相关者参与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我们由衷感谢各位嘉宾的积极参与和精彩分享,同时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积极行动,我们一定能够在可持续事业中做出更多贡献,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期待未来能够汇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可持续领域的繁荣与进步。


联系我们:

社交媒体:



邮箱:info@gcic-sdgs.org

联系电话:0086 13511064588(李老师)

                  001 3322177393(Bobby)


地址

美国办公室:纽约州纽约市东57街32号(邮编10022)

扫一扫关注我们

正文文字3

微信二维码

seo seo